主編簡介
皮道堅
華南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。1988年被聘為中國美術家學會理論委員會委員。長期在高校從事美術教育及美術史教學與科研工作,曾任華南師范大學美術系主任。專著有《當代美術與文化選擇》、《楚藝術史》、《楚美術圖集》等;主編有《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》、《美術創作與論文指導》等。
教材特點
本套教材嘗試以“藝術、人文、本土、開放、互動”融匯于一體的創新教育理念來構建教材體系:“藝術”是學科本體,“人文”是學科的底蘊,“本土”是學科的立足點和出發點?!伴_放”是學科教育所要采取的態度,“互動”是學科教育實踐的操作方式。通過這五個方面的有機結合,編寫特色鮮明的學科教材,是學生進入一個多維的、立體的知識空間,從而推動高中階段的素質教育。
-
01
傳承民族文化,培養多元藝術視野。
課表明確提出了“理解祖國優秀藝術,尊重世界多元文化”的課程理念。因此,我們在選編教材內容時,一方面注重讓學生了解祖國的輝煌美術成就,另一方面則盡可能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,讓學生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,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。具體呈現如下:
(1)在教材整體構架上,注重中外美術內容的合理比例,除去書法、篆刻為中國特有的美術學科之外,其他如美術鑒賞、繪畫.雕塑、設計.工藝系列,在中外美術內容的編排比例上都大致設計為6:4。
(2)教材選用大量的經典美術作品,在選編圖片時,亦注意到中外美術內容的合理比例,中外圖片大致為6:4。
(3)加強學生對傳統美術文化的體驗。一是適當提高美術鑒賞系列中國美術作品的比重,通過鑒賞祖國的經典作品,讓學生感受祖國輝煌的美術成就;二是在繪畫.雕塑、設計.工藝等系列中,設計“水墨藝術”、“發掘傳統文化”等章節,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親身體驗傳統美術的無窮魅力,加強對民族文化的理解。
(4)注重中西美術的聯系與比較,引導學生關注不同民族文化的藝術成就。如設計“資料鏈接”和“影像走廊”等欄目,從各個角度各個領域去選擇相關的背景資料,讓學生在設計中獲得廣闊的美術視野?!睹佬g鑒賞系列》模塊,打破以往的線性編寫思路,該用以點帶面的編寫方式,將古今中外藝術以某個專題有機地聯系起來,在比較中呈現多元文化。
-
02
關注學科前沿,突出時代性,構筑大基礎,提供發展平臺。
本套教材力求面向新世紀,面向未來。因此,在課程設計和內容選擇上突出兩點:
(1)十分注重凸顯教材的時代性,在介紹經典作品的同時,也適當引入一些公認的積極的學科前沿成果,使教材更具時代感,培養學生勇于探索,關注時代發展的開拓創精神。
(2)依據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新理念,提供包括欣賞、繪畫、雕塑、設計、工藝、書法、篆刻、現代媒體等學科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習,并輔以可供選擇的參考內容,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多層次平臺和通道。
-
03
重視學習方式和評價體系的設計,強調學生主體性。
本套教材十分重視學習方式和評價體系的研制和設計,注重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。教材中每課設置若干欄目,為學生和教師教學留出較大的彈性教學空間。欄目設置分為兩類,一類是各冊共有的:(1)提示與范例: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,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點。(2)記住關鍵詞:向學生提供準確、精煉的知識點、(3)活動與思考:培養學生積極參與、獨立思考的習慣。
另一類是各模塊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設置的:(1)工作坊:課堂實踐活動形式,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。(繪畫·雕塑系列)(2)自由談:合作、探究式學習方式,給學生創造參與、交流和表現的機會。(美術鑒賞系列)(3)資料鏈接:為學生提供多指向的學習路徑,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。(美術鑒賞系列)(4)評價建議:倡導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。(繪畫·雕塑、美術鑒賞系列)
-
04
版式設計新穎,呈現方式多樣化、立體化。
本套教材十分注重版式設計,力求版面美觀、新穎、活潑,圖文并茂,做到文字表述準確、生動、圖像清晰、色彩準確,印刷精美。教材呈現方式盡可能多樣化、立體化,注意開發幻燈片、錄像磁帶、VCD、CD-ROM等配套視、聽媒體教材,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及網絡資源優勢,使教材成為學生愛看、教師愛用的重要的教學資源。
(1)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閱讀習慣,在版式設計上一改傳統美術教材圖文分開的模式,而將圖片與課文緊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、在選取圖片時,注意選擇具有視覺美感和新鮮感的圖片,讓學生一打開書就覺得賞心悅目,以激發他們閱讀教科書的興趣。在版式編排上則力求新穎,富有時代感,體現美術學科的獨特視覺魅力。
(2)突破紙質教材的概念,充分利用現代教育科技手段及網絡資源,注意開發圖片資料數據庫、教學資料光盤等,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直觀、豐富的電子教學資源,也為學生的選擇性學習和拓展性學習提供保證。